2012年2月27日 星期一

【生態攝影】從聯合報新聞談大雪山的缺德攝鳥族

今年一月重訪大雪山,傳說中的賞鳥聖地。以往走訪多回,但最近一次拜訪已是2004年的事了;也就是說,今年舊地重遊,算是在近年所謂生態攝影逐漸普及後第一次上去。

對於大雪山賞鳥者(?)的行為變化,有很多感慨──至少在我上次拜訪之前,賞鳥就是安安靜靜在林間漫步,期待並享受與鳥兒的偶遇。因為先前已經寫過「生態攝影的道德倫理(兼談餵食與鳥音回播)」這篇文章,回來以後遲遲不想動筆寫大雪山的事情。然而,今天聯合報一篇「剪樹、放餌、摘鳥巢… 促嚴懲缺德攝鳥族」,讓我想再談談這次的見聞。

先來看一下新聞內容(畫面擷取自聯合新聞網)。


說實話,如果報導沒有錯誤,記者沒有斷章取義的話,台北市野鳥協會總幹事何一先先生的看法,讓我頗覺錯愕。「定點、有限度餵食、拍攝者也保持距離,據他觀察並沒有改變當地生態,看起來應可接受」?我以為台北鳥會的「愛鳥誓約書」應該有不引誘鳥類的相關內容?

在大雪山,被長期定點餵食的鳥,和人車有多近?

大雪山林道47K的黑長尾雉

這樣的畫面,沒有辦法說服我「定點餵食沒有改變當地生態」。

在山林間遇過好幾次黑長尾雉,這是我第一次看到牠們卻一點也開心不起來。所謂的「長期經營」已經改變了鳥類行為,雖然就人類的觀點而言,「賞鳥保證班」有助於解說教育(?)或觀光,似乎有助於讓人類親近自然,但是這種太過於信任人類的行為,對野生鳥類未必是好事。

鳥類本來就是野生動物,為什麼「去賞鳥就一定要保證看得到」?憑什麼要拍就一定要保證拍得到?

以麵包蟲引誘金翼白眉(金翼白眉直接從人手上取食,只是我沒拍到該畫面。)

吃麵包的金翼白眉

除了長期經營的定點餵食以外,這趟在大雪山也遇到回播誘鳥的所謂攝影者。

紅圈處為播音器材

在自然生態環境良好,鳥類豐富的大雪山區放鳥音已經很誇張了,更誇張的是他們的放法──以極大的音量,也不管該鳥種是不是會出現在大雪山,出現的季節或時間對不對,總之把所有鳥種全部輪播一次看會出現什麼。簡單來說,就是標準的「亂槍打鳥」。

大雪山林道23.5K的山桐子賞鳥平台,每年冬季結果時會吸引大量鳥群到訪。因為亂槍打鳥的鳥音播放者早上九點多在這兒一路從黃嘴角鴞(夜行性猛禽)、松雀鷹(猛禽)放到鷹鵑(夏候鳥),結實纍纍的山桐子上幾乎什麼鳥也沒有。

更有甚者,山桐子賞鳥平台前面的樹,被破壞成這個樣子:


為了拍山桐子餐廳的鳥兒,把擋住視線的枝條清除砍光。這的確是貨真價實的「缺德攝鳥者」了。樹木何辜?在清除之前有沒有想過,少了樹木的屏障,鳥還願不願意下到與人類接近的地方?

好好的大雪山變成現在這個樣子,讓人心痛不已。親近自然的美好體驗,不應該建立在「以不當手法保證看到/拍到指定鳥種」上面。賞鳥如是,攝影亦如是。

「生態攝影」不應以人類的行為為主體。把生態還給生態,自然還給自然吧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留言請注意禮貌。
希望版主回應與討論者,敬請留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