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年6月28日 星期日

【攝影】20200621夏至日環食

2020.06.21,期待已久的日環食。

基於本站不是天文教學站台,我決定跳過所有的天文學理說明,需要的人請自行去查詢(喂)。

回題。雖然這次拍得不是很好,還是有些可以分享的內容,也當成未來如果還有機會拍日食的備忘筆記。


一、前置作業

最重要的是在天氣預報晴朗的地區,找到「足夠靠近日食中心線,又適合拍照的地方」。這次用了兩個手機應用程式:


1. Daff Moon Phase:超好用的免費軟體,可以看到日食範圍(重點是「中心線」)對應在 google map上面的位置、選定地點的日食發生時間,還可以設鬧鐘提醒「要開始了」。

2. 太陽測量師 (Sun Surveyor):付費軟體,能整合 google 街景,預估候選地點的實際景象,以及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。至少要確認日食過程中太陽不會被擋住。

因為拍日食的時間很長,天氣很熱,我放棄「站在田中央」或「站在海邊的堤防上」這種有機會完美落在日食中心線上的位置,而是尋找離中心線夠近的小學或廟宇。最後選擇了口湖國小青蚶分校,雖然不在日食正中心線上,但也足夠近了,可以滿足想拍「粗細均勻完美橡皮筋」的願望。

至於攝影器材呢,忙到完全沒空提前測試或採買新工具,只好硬著頭皮,手邊有什麼就是什麼。除了相機和鏡頭以外,防潮箱中塵封已久的ND400減光鏡終於有機會出來呼吸一下新鮮空氣,當然不能忘了快門線和腳架。

在「要拍特寫還是日食帶地景」間,掙扎許久。但因為實在沒時間事先勘景,還是拍比較簡單的特寫鏡頭吧。


二、拍攝現場

確認手錶或手機有校正好時間。至少提早30分鐘抵達現場,確認視野,把器材架好,初步測試攝影參數;日食前5分鐘再確認一次,日食前1分鐘就定位。沒有赤道儀,只能手動追太陽(注意,絕對不可以肉眼看太陽),也沒有設定縮時攝影,就隨自己高興按按按就是了。(這種時候真羨慕有赤道儀和縮時攝影的人……)

天氣很熱,很曬,記得防曬、多喝水。不拍照的時候,最好把相機蓋起來,撐個傘遮蔭也行。

環食前,重新確認曝光參數,改成包圍曝光;自動對焦改成手動對焦,以免相機突然迷焦,連快門都按不下去,什麼都沒拍到。更重要的是「要確認在環食過程中,太陽都會在鏡頭裡」。

然後就是好好享受現場氣氛,快樂的按下快門(線)。

日環食的時候,天色整個暗下來(並不是完全天黑,而是一種奇特的昏暗色調),氣溫明顯下降,附近的鳥也亂飛出來。
 
食既,可見右下角的貝利珠。

食甚

生光,可見左上角的貝利珠。


環食結束後,就看還有沒有想把「整個日食過程」拍完啦。


三、照片後製

因為只拍了特寫,沒有拍地景,理論上沒什麼好後製的,就是把照片裁一裁(沒有赤道儀,手動對齊裁切也是很累的啊,試了一兩個免費軟體的自動對齊覺得實在不太行,有沒有比較厲害的自動對齊的軟體啊?)。

另外決定把整個日食的過程拼出來,再按照太陽軌跡運行模擬,合成一張日食軌跡照片。


2020.06.21 日環食

2020.06.21 日環食軌跡合成

因為拍的是特寫,我也找不到有什麼比較厲害的軟體可以幫忙疊這種圖的,只好配合太陽測量師 (Sun Surveyor) 的太陽軌跡線,完全純手工自己疊。

在這個全世界因為武漢肺炎亂七八糟的2020年,簡直是平行時空中的臺灣人還可以出門塞車追日環食,享受夏至天文盛宴,真是再幸福不過了。



未來如果還有機會拍日食,可以改進的項目:
  •  ND減光鏡應該換成巴德膜(太陽濾鏡)。ND400的遮光效果略嫌不足,完全是在挑戰相機的曝光參數極限;雖說可以再搭配ND8,但多一層濾鏡就是多一隻鬼,又是在「直接對著太陽拍」的狀態,恐怕產生光斑影響畫面。
  • 日全食(環食)時,濾鏡要拿掉才拍得到鑽石環或發光的貝利珠,不要用「有螺紋」的濾鏡(那是自找麻煩)。這次拍完以後才得知「日食時要把濾鏡拿掉」這件事,原本準備的濾鏡ND400也是有螺紋的(意思是,就算知道要拿掉,現場也是手忙腳亂吧),只好期待下次了。
  • 全食(環食)中,包圍曝光的範圍要再拉大一些(可以多幾張),才能拍到不同的項目。
  • 有機會的話,準備兩台相機分別拍日食特寫和帶景的畫面吧?

最後,這是拍完以後才看到的,相見恨晚的教學文:
Observing and Photographing the 2017 Total Solar Eclipse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留言請注意禮貌。
希望版主回應與討論者,敬請留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