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11月19日 星期五

【古典制約】新聞:垃圾車換掉「愛麗絲」 民眾忘了倒垃圾

今天早上看到這則新聞:『垃圾車換掉「愛麗絲」 民眾忘了倒垃圾』。

聽見「給愛麗絲」就想到「要倒垃圾」,這是標準的古典制約(Classical conditioning)啊。


念動物行為學習理論,一定會談到古典制約。經典實驗「帕夫洛夫 (Ivan Pavlov) 的狗」,「狗看到食物會流口水」是正常生理反應,鈴聲(中性刺激)對狗原本沒有意義。但是,若在給食物之前先讓狗聽鈴聲,久而久之,狗將鈴聲和食物連結在一起,產生「聽見鈴聲,表示之後有食物」的連結反應(也就是「學習」),就會導致「狗聽見鈴聲就流口水」。

簡單來說,古典制約是「將原本不具意義的中性刺激與有意義的反應產生連結,導致中性刺激變成有意義的刺激,因此在接受到刺激後產生有意義的反應」。

人是動物的一種,當然也會透過古典制約學習事物。除了給愛麗絲代表倒垃圾以外,冰淇淋小販的「叭噗」、上/下課鐘聲、甚至「小王子」裡面狐狸被小王子馴養的過程(在被馴養後,認識小王子的腳步聲(聽見腳步聲感到愉快),看見金黃色的小麥會想到金髮的小王子)都屬於古典制約的學習歷程。

制約的建立需要一些時間,但也可以被移除。只要「有意義的刺激」不繼續伴隨有意義的後果,時間久了,制約就會逐漸消除,或者可以說是重新建立所謂「中性刺激」的意義。舉個例子:和男/女朋友分手後,重遊舊地,觸景傷情,可以透過「多次和其他朋友一起去玩,取得新的快樂回憶」來逐漸消除舊的制約反應。

最後,下面是一段從Youtube上找到的「大學生以室友進行古典制約實驗」的影片。在動物行為課堂上播放的效果非常好,與各位分享。

0 意見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