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11月4日 星期一

看見台灣

「這是台灣。如果你沒有看過,或許就因為你站得不夠高。」


拜熱血的梅子之賜,我有幸混進10月30日星期三晚上看見台灣在中正紀念堂的露天首映。星期六晚上,進戲院再看了一次。

三天內看了兩次,感動,只有一次比一次深。畫面、內容、旁白、配樂,在在令人震撼。

很早就知道齊柏林的名號,也很喜歡他的平面作品。攝影集,或先前的攝影展,已經讓我嘆為觀止。然而,這部紀錄片,才真正讓我完全說不出話來。


和大多數的人比起來,我應該算是跑過臺灣不少地方的了。在吳念真導演第一句旁白出來前那些滿滿的,美麗得令人摒息,「難以相信這是臺灣」的畫面,我沒有絲毫懷疑:「這,就是臺灣」。一個又一個熟悉的地名,也許曾是出差時搭飛機在空中細數過的山頭,也許曾是電腦上的航照圖或衛星影像;有小時候被長輩帶去當觀光客探險的月世界,大一下午沒課時總要搭好久的新店客運去賞鳥的桶后溪,被颱風困得住了好幾天的龜山島,特別愛停佇山水間發呆的太魯閣,總令我魂牽夢縈的蘭嶼,以及一步一腳印體會自己有多渺小的大山:玉山、雪山、南湖,還有因為高山症只爬到3050高地,連山腳都沒靠近的大霸。

更親的,是野生動物。雖然還沒看過大群的梅花鹿,七股的黑面琵鷺倒真是熟悉的畫面。人們在這片土地上胼手胝足,鹽田、魚塭、蚵架、瓜田、稻浪。尤其是風起時滿滿的稻浪,讓我在看這部片時,第一次濕了眼眶。

這就是我一直以來喜愛的,我看見的臺灣。然而,我所知道的臺灣,似乎,也僅止於此。

我以為我很關心環境議題,氣候變遷、環境正義、動物保育、開發污染。我知道氣候變遷導致極端氣候出現,台灣的雨量和地形容易釀出各種災害;高山農業與檳榔造成水土保持不佳,山老鼠盜採林木,颱風過後大量的漂流木堆積如屍體,水庫大量淤積;我知道臺灣有超抽地下水導致地層下陷的問題,也看過泡在海水裡的老屋;我知道水泥封閉了臺灣的海岸線,造成突堤效應,改變了海岸的風貌。

但是,齊柏林導演從鳥的高度,雲的高度,或者,接近神的高度,給了更怵目驚心的畫面。「知道」那些議題存在是一回事,「看見」活生生血淋淋的畫面,是另一回事。

那些我們以為是天災的,有多少,實際上是人禍?

看得見的,是災害。看不見的,是人類的貪婪。

在通往德基水庫的道路被山收回去之前,我也曾從台中搭客運上過梨山,卻不知原來路的蓋法讓「觀光」不如說是「探險」。不知美麗的祝山車站背後有大面積崩塌,不知從花蓮仰望時如此美好的山巒,背面已被開膛剖肚一寸寸切割出賣。水管,大量爬過堤防超抽地下水的的水管,榨取著支撐臺灣的命脈;工業污染的廢水,讓河川成了調色盤,堂而皇之的流經住宅區。

這些,是我沒看見過的臺灣。一個又一個的鏡頭,讓我呼吸困難。

而「以為自己很關心環境議題」很容易,實際做到,很難。高山茶、高冷蔬菜,資源減量,垃圾減量──我們,都是共犯。

這些,是我視而不見的臺灣。我們,到底對大地做了什麼?

齊柏林導演可以把這部片弄得更血淋淋,更讓人喘不過氣,但是他很仁慈的沒有這麼做,而是以比較抽離的客觀敘事角度呈現這一切。每每在讓人要掩面尖叫的時刻,他總會讓大家逃離喘口氣。吳念真導演畫龍點睛的旁白,帶點嘲諷的幽默,給人更多省思的空間。

影片也可以結束在這裡,結束在一個又一個殘忍卻寫實的控訴裡。

但是齊導沒有這麼做。

於是,我們看到臺灣人的樂天知命,臺灣人的虔誠。宗教文化儀式中,人們祈求著風調雨順;更多人疼惜這塊土地,呵護這塊土地,似乎,也帶來了一些希望。

我愛極了玉里大腳印的畫面。

更愛的,是「讓世界聽見玉山唱歌」。臺灣原聲音樂學校的15位小朋友在玉山頂上唱拍手歌,最後一個畫面(為了保留沒看過的人的驚喜,這裡反白:小朋友們在玉山頂上搖國旗)出現時,我的眼淚也感動到完全控制不住。


這部紀錄片,記錄了臺灣的美麗,也記錄了臺灣的哀愁。

開發和環保,絕對不是對立的兩面。我們需要更多的智慧呵護這塊土地,但,必須從「看見」開始。

不要始終假裝看不見。

謝謝齊導給了我們如此精彩的,神的視野。


推薦閱讀:

電影預告:





幕後花絮:










0 意見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