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野人獻曝>
雖然被阿簡和梅子偷偷說「最有趣的就是kitty了,在場分享的東西,應該有99%她都用不到吧,可是她來得好勤」,不過身為
只是,到底要端什麼小菜出來,真的讓我傷透腦筋。
在以國高中生物老師為主要成員的生物趴辣客中,要從我自己的教學經驗或手邊素材裡挖出所謂「對大多數與會者都實用」的東西,並不容易,因此遲遲難以決定分享主題。後來
得到
<各家精華>
菜單都在生物趴辣客官網裡,這裡就不記錄詳細內容了。
短短兩分鐘的小菜時間比較適合分享教材或教法演示,實物展示也有先天限制(以教材或教具為主)。真正讓我感動的是在兩分鐘內很難分享的「以學生為主」的教學,如水月老師的班級經營、(我非常崇拜的學姊)阿雪老師的對話式教學(「選邊站─辯論─重新投票─提出他組錯誤之處……」,讓生物課成為能訓練學生的「社會民主」說話課),以及梅子的環境保護教學(雖然受限於時間,沒辦法聽到完整的內容)。
主菜部分,艦長的「觀摩、觀摩、再觀摩,練習、練習、再練習」令人嘆為觀止,「非正規環境教育」的喜青老師分享內容也讓人深思。我一直都覺得「情意」(亦即喜青老師說的「價值觀」)的部分是最難教的,而這又是環境(或生態)教育裡極為重要的一環。
生物趴辣客的菜色眾多,同時要聽講、做筆記、拍照、寫回饋小卡,真的會讓人分身乏術啊,休息時間我都還一直在補寫回饋小卡(在這裡偷偷講一下,我的回饋小卡沒有署名……:p),還要抓住時間跟朋友們打招呼聊天,一整天下來真是好忙好忙,但是收穫滿滿。
<會後省思──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生物趴辣客?>
議程結束後,我的偶像Yukie老師喊我一起吃晚餐,呼朋引伴之下,趴辣客
生物趴辣客走過在蛙咖啡的第一屆、彰師大的第二屆、中山大學的第三屆,又回到天龍國台師大來辦第四屆。人數一次比一次多,規模一次比一次大。其實從第三屆人數幾乎破百的「超級生物趴辣客」開始,就很難回頭了;到了第四屆,破百人的交流機會降低,又加上兩分鐘或實物展示的限制使內容以教具/教材為主,相對難以展示教法甚至更深層的教學理念,就像月鈴老師講的,「經驗」會降低與會者的「驚豔」。第一次參與生物趴辣客的與會者可能會覺得有好多新奇刺激的收穫,多參加幾次,就會發現有許多相似概念反覆出現,難免感到疲乏。
而目前生物趴辣客的內容受限於形式,偏向提供較多「可以直接使用」的教材、教具或教法,較少探究學習的意義和價值。也因此有的與會老師覺得感受不深,認為體制內的老師們被告知要教這些知識,很努力的想出各種方法讓教學變化多端,但是沒有到體制外面去看看為什麼要這麼做;希望可以多花一些時間和心力在思考老師的身份、學習的意義等項目上。
不過,各家廚師端出來的菜色,我們看到的是「菜本身」,還是「菜背後的概念」?
阿簡說得好,可以把生物趴辣客看成「呈現素材的市場」。同樣的素材如何料理,就是各家廚師的功夫了。小時候我們只會學老師教的知識,現在聽課卻會去看老師怎麼教、如何鋪陳架構引導對話、如何進行班級經營。譬如施小新老師提供的「繪本教學」,如果看到的是好可愛的繪本,那就是「魚料理」,但是如果看到完整而明確的類比式教學,那就是「釣魚的方式」。
小P老師說,「趴辣客是在短時間內呈現出大樣多量的技巧和想法,至於這些東西要用在『傳授知識』或是用在『教學生探索』,就是老師自己回教學現場去轉換的。」
這也就是我後來決定還是把青蛙布偶端到生物趴辣客的原因。雖然也許95%的與會者不需要帶學生進行穿刺,不需要把「青蛙布偶」這個素材帶回自己的課堂上;但是「運用替代品讓學生練習,以克服恐懼」卻是背後主要的概念,可以應用在任何教學上。
雖然學生的年紀不同,在不同年齡層被設定要學習的內容也不一樣(因應的教材、教法也會有所不同),但是教育的核心價值應該是一致的,有很多方法或理念也是共通的。小蔡說得好,「沒看到魚,怎麼學會釣魚?」空有理念沒有材料方法,理念再好也很難推廣出去。
不同老師有不同需求,對新手老師而言,「如何把菜煮到學生願意吃、喜歡吃、主動來吃」就是很大的挑戰;但資深老師的期許不僅止於此,更希望進一步探討教育的意義和理念。如果生物趴辣客可以在「給魚吃」的教材、教具或教法之外,多一些不同層次的思考對話,應該會更好。讓還在傷腦筋「不知道要怎麼料理菜色」的新手老師可以學到食譜,也讓游刃有餘的老師或努力推動科學探究、環境教育的資深老師們有機會推廣教育理念。
因應這樣的需求,生物趴辣客的精緻化,以及增加討論互動時間(或機會)勢在必行。會不會有不同形式的生物趴辣客出現?值得期待。
我對生物趴辣客五的期許:在廣度之外,累積深度。
0 意見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