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4月21日 星期四

【型態解剖】大鼠(褐家鼠)的臼齒

「齒式」是哺乳動物的重要分類依據。所謂的齒式(Dental Formulae),是單側的牙齒數目,依門齒、犬齒、前臼齒、臼齒排序,上下分別寫出來,如人類是「2123/2123」(應該寫成上下的形式,我還找不到在網誌裡寫數學式的方法),左右對稱分布共32顆(有些人可能沒長智齒或智齒沒長全,因此人類的牙齒實際是28到32顆不等)。

在上大鼠(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) 外部型態課程時,牙齒的構造當然是觀察重點之一。大鼠只有上下各一對門齒和三對臼齒,齒式是「1003/1003」,總共16顆牙。在門齒和臼齒之間缺如的犬齒與前臼齒,形成很大的空隙,稱為「齒間隙」。

於是,在上解剖課時,常會有學生提問:「今天作實驗時我們這組的老鼠只有門齒,後來意外發現其他組也是如此,是因為老鼠的年紀太小尚未長出大臼齒嗎?」

答案是,「錯」。

老鼠不會換牙,門齒終生不停生長,臼齒則是一出生就用到死亡。第一大臼齒約在出生19天長出來,21天長出第二大臼齒,35-40天長出第三大臼齒,也就是說滿六週的時候,已經長出完整的16顆牙齒了。

沒看到臼齒,是因為齒間隙真的很大。犧牲的大鼠口腔不易打開,在未除去肌肉時不容易觀察,比較好的作法是用手指伸進口腔裡觸碰牙床確認位置。

最後,我自己手邊沒有適合放到網路上的大鼠頭骨或牙齒照片,關於大鼠的牙齒可以參考這個網頁:Dental Anatomy of Rodents。有相當清楚的照片說明(incisor=門齒,molar=臼齒,diastema=齒間隙)。

2 意見:

毛毛 提到...

可以請教一下齒間隙的功能嗎?

Stephany 提到...

<696583831144606928>(以上內容請勿刪除)
如果問這個問題是為了回答課堂作業,很抱歉,不行唷。
我相信你們老師或助教不會希望學生在網路上以「直接提問」的方式獲取答案的。